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作者:发布时间:2019-05-15浏览次数:583

工程教育类本科专业如何从人才培养关键要素与环节入手,通过系统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建设与改革,建立适应与引领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出发,结合人才培养问题的特性分析,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及其重要作用,给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与模式设计,对于实施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一、关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认识

1.关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保障、质量评价与改进等多元要素与环节。这些要素与环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才质量的提升。培养理念关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人才培养的思想根基;培养目标给出人才培养产出的基本描述,对培养过程具有调控、规范与导向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方案作为培养策略与活动的规划与计划,给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蓝图;培养机制提供了培养方案实施的途径、方法与手段,是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着力点;培养保障涉及培养机制运行所需的教学条件与资源、政策与环境,是培养方案得以实施的条件与基础;质量评价通过对人才培养产出成效进行评价,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与质量改进提供反馈,持续改进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人才培养主要问题及其特性分析

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不足时,其问题或原因往往具有多样性,但均可归为与培养要素或环节相关的问题,如培养理念不恰当、目标不明确、机制不适应、条件与资源不足,或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不完善等。由于各个要素或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且这些问题可能影响与之相关的其他要素与环节,造成继发问题,因此问题之间往往具有关联性。例如,若理念上出现服务面向上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合理性,从而培养机制与培养保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即使培养理念和目标没有问题,如果培养机制或培养条件与资源保障不到位,培养目标的达成也会大打折扣。透过问题的多样性与关联性,可进一步发现不同要素或环节所产生的问题或偏差对于人才培养成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有战略与战术之分。通常,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会从根本上影响人才培养全局,属于战略问题,而培养条件与资源层面的问题,则属于为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的战术性问题。而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战略与战术不可或缺,所谓“道”“术”相依。因此,需要辨识并抓住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培养要素或环节,以“道”为牵引,辅之以“术”,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专业综合改革。

二、关于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的认识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何在,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是两个重要的依托。

1.关于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工程类本科教育实施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旨在为工程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工业界提供可用人才,还在于从培养理念、要求和体系等方面为工程教育类专业建设提供了指南。

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为例,其核心是将“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理念也被称为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依据该理念,人才培养需要明确四大问题。一问产出什么?应该是既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符合学生发展期待的培养目标适应度。由于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的发展预期,所以这种适应又必须是立足产业未来发展态势及需求的适应,具有超前性与引领性。而且由于这种超前性,又可能会因为未来本身的不确定性或对未来把握的不准确性增加挑战与风险。二问如何产出?须依赖于培养过程的有效度和教学条件资源的保障度。需要以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毕业要求,以支持与帮助学生达成毕业要求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培养方案与机制的规划与设计,并通过足够的培养条件与资源保障,支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三问如何评价产成?应该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达成度。产成与否不能由学校自说自话,要回到人才培养需求的源头,由被培养者和用人单位来评说。四问如何实现产出的持续改进?由于需求本身的动态性,以及人才培养相关要素或环节因各种原因所可能存在的系统与偶然误差,还需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各关键环节,建立基于成效检视与评价、问题发现与反馈、措施响应和实施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2.关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立足产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所给出的高度概括。以产学深度合作为依托,通过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将企业的需求与愿景、技术与产品、人力与资金、环境与平台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编制、培养条件建设、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主要环节,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基于信息融通、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与水平上的高度契合,提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产教融合可以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以不同的内涵与形式得到贯彻与落实。当前关于产教融合存在的较大误区,就是片面的将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对等,并因此割裂或削弱了产教融合对于本科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走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发挥产教融合在本科乃至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作用的前提。

三、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作为工程教育的两个倡导点,看似独立,实质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相通性,两者的有机协同可以更有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关于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

首先,两者具有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前者聚焦符合产业与学生发展需求导向的培养目标适应度,后者立足人才培养产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内在逻辑一致。其次,两者在目标实现途径、策略与机制上有强烈的互补性。工程教育认证引导与要求专业通过建立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追求培养目标的适应度;产教融合通过在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等关键环节中的产业信息和资源要素的融入,来实现自己的基本目标。如果说工程教育认证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标杆,则产教学融合为其注入了动力。

2.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下图给出了一种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思路与基本框架。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杆,抓住人才培养关键要素与环节,建立从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编制→培养条件建设→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或形式逻辑。以产教融合为动力,夯实体系框架的内涵,使形式逻辑成为形神兼备且具有自适应与迭代功能的人才培养运行体系。通过产学对接,将产业需求与愿景融入培养目标,提高培养目标的适应度;通过产学共谋,将主流技术、工程规范融入培养方案,提高培养方案的支撑度;通过产学互动,将技术与产品、方法与规范融入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过程的有效性;通过产学互补,将环境与平台融入培养条件与资源建设,提高培养条件与资源的保障度;通过产学互通,采集与利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评价信息,促进人才培养上游各环节的持续改进,优化培养体系下一个运行周期的产出成效。

图 产教融合与专业认证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框架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