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丰富多彩,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创业大赛组织、创业课程设置、创业学院建设等方面的引导力度不断增强。但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更好地创业”的同时,对于“为谁创业”“何为成功的创业”等涉及创业价值判断的问题的重视程度却尚显不足,探究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更好解决这些问题。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目前,关于高校创业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定论,而对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以及对高校创业文化和影响要素的剖析与考察,是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破题之法。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国外对创业文化的研究多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出发,如熊彼特认为创业文化是由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构成的组合体,有效的创业文化能鼓励新观点、容忍失败,并能将不断改变当做带来机遇的过程。国内不少学者尝试从更多角度阐述创业文化。他们大都认同,创业文化是在创业活动中各互动主体之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倾向性,即各类主体在创业方面的一种群体性自觉。它是创业活动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核心层和外围层组成。核心层主要是精神层次,外围层则包括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行为层次。
高校创业文化是创业文化的下位概念。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文化是高校师生在创业相关问题上的群体性观念认知和行为倾向,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及空间物质呈现。高校创业文化可以从核心层和外围层进行考察。
1.核心层。核心层是精神层次的创业文化,它是创业相关活动中各类社会群体的倾向性和动力特征的集合,主要包括创业生涯观(为什么创业)、创业活动观(怎么创业)、创业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创业)等3个层面。作为影响高校创业文化外围层和具体创业实践的核心层,这一类创业文化常常体现在校训、演讲讲话、思政教育等载体中。
2.外围层。这部分的创业文化受核心层导向而形成,主要包括物质、制度、行为3个层次。①物质层次的创业文化包括场所、设备、资料等教育文化资源。②制度层次的创业文化,包括政府为鼓励创业而出台的各类法律政策和支持措施,以及高校为引导学生创业所设立的学籍制度、课程设置等管理和教学制度。同时,也包括社会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为习惯、默契共识等。③行为外围层次的创业文化,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比赛、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等,是将创业精神和理念融入具体的创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属于体验式文化。
(二)影响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因素
1.各类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对高校创业文化产生直接影响。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的发生主体是由教育者、管理者、习得者、支持者四类主体构成。虽然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指向为习得者,但每类主体同时是创业教育的产出者和接收者,因此,不同主体间的文化互动成为高校创业文化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驱动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简言之,对作为学生的习得者和作为教师的教育者,高校管理者可通过直接的制度和间接的物质、精神环境,对其产生宏观层面的方向引导和微观层面的内容指导,并影响习得者和支持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而教育者则是通过精神和行为层次的言传身教、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对习得者产生文化输入和氛围感染。以学生为主要群体的习得者,则可通过精神和行为层次对朋辈群体产生文化辐射,并在各个层次反作用于管理者、教育者和支持者。任何对高校教育有投入的人,都可以作为支持者,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习得者产生实践经验、企业文化、社会导向方面的熏陶与帮助。如此,创业文化各主体之间的文化互动频率、互动广度、互动深度,都将深刻影响高校创业文化。
2.高校的办学理念对高校创业文化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的办学理念决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在教学育人活动中有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认同。各类院校因其一般性教学活动的不同特点,必然在高校创业文化的方向、内容、侧重点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同时,学校学科背景也影响高校创业文化。高校的办学理念对创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重要作用。有学者甚至提出“具有创业精神的历史传统及其办学理念”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核心。如何将学校的定位及传统办学理念和高校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影响高校创业文化的构建。
3.区域的文化背景对高校创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集体主义、风险规避、高权力距离和关系利用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在经济活动中集中表现为高权力倾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经验主义倾向等。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政府推动型”和“亲缘驱动型”等特征,在创业价值观上,本土原始萌发的创业多为“生存驱动型、低期望创业和低创新创业”。在创业的认识论上,“创业”与“创新”共现频率较高,在创业文化层面与高校的科研创新导向、专业教育相耦合,并具有基于传统文化“修身立业”的创办事业的广泛内涵,而并不仅限于创办企业。其核心价值追求广义上的全民开拓事业、创新进取,是一种共同理想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才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话语表达。
我国地域文化差异甚大,不同高校的创业文化会受到地缘文化的显著影响。如北京中关村、深圳和温州都有较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质量的创业实践,但这三个地域的创业文化却不尽相同,他们对其所在高校的创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引领高校创业观念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创业观念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因此,以“立德树人”引领创业观念文化,需围绕“创业者需立何德”“高校应培养何种创业者”展开。
1.以家国情怀构筑高校创业观念文化的内核,强化对创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既是创业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不同层面的递进与统一。但在实践中,高校仍存在不自觉地将三者割裂开来的现象,或侧重于其中的某一层面,或将三者对立起来的问题。基于此,对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文化培育应做到“辅之以诚,导向以真”,要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具体而言,创业教育应更多地宣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创业者的观念与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以更好地将创业意识、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和谐统一。
2. 以社会责任意识构建高校创业观念文化的主旨,增强对创业社会价值层面的指引。《论语·雍也》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该思想映射到创业实践中则体现为创业者的双重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偏重从个体物质实现层面来评判创业成功与否,使部分学生不自觉地把实现盈利当作创业的核心趋动力,把能赚更多钱的创业者当成学习的榜样。而事实上,这一过程中忽视了社会价值考量、道德公益考量,把创业简单地等同于赚钱的一种方式,而非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途径。“社会创业教育之父”格雷格·迪斯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推动学生形成创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形式,应让学生把创业的目的锁定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层面。
3.以创新包容构成高校创业观念文化的重点,深化对创业精神层面的引导。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鼓励探索、激励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之意,也是高校创业观念文化建设、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兴起的新时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贡献都应纳入创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校创业观念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同时,创新也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失败率,包容个性、允许失败、认可批判的精神则是崇尚创新、积极进取的一种内在保证。通过“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精神引导,为学生灌输“失败的创新仍然受人尊敬”的积极理念,从而减少创新创业者的心理包袱,让学生更敢于创新、更愿意尝试创业。
(二)以“创新使命”审视高校创业制度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的价值需通过师生的不断认同和学习来彰显,并通过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一般来说,狭义的高校创业制度文化往往直观地体现于创业课程制度、创业类活动组织制度、创业资助制度以及其他鼓励创业制度。这些制度应具有鲜明的“创新使命”的责任导向,指导师生以德性领航、大胆尝试,在创业追求中始终不忘“创业应当促进社会创新进步”的基本使命。同时,创业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使命”导向,应与本校师生的传统习惯有效相融,落实到高校最基层。创业制度要积极引领本校师生创新创业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使高校创业文化接地气、有生命力,才能使高校创业文化根基稳健。高校在创业制度文化建设中,应针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既着眼于顶层设计,又要关注细节突破,使高校基层部门在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使命意识被充分激活。
(三)以“责任意识”提升高校创业物质文化
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形态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现实空间。这些物质设施和环境在建设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观念文化的影响,建成后的创业教育活动空间又会在无声无息中不断传达出创业教育文化的各种信息。高校在创业物质空间环境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创业有关的有形物化体的丰富和完善,更应关注其背后所传达的价值导向。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校内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对这些场所、设施及物品所彰显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关注不可忽视。高校各类空间中都会在不经意间传达与创业相关的信息和观念。笔者认为这些信息和观念的重点不应只限于“创业可以更好实现自身价值”“人人都可以尝试创业”等方面的内容,更应包含“有德性的创业是最值得尊敬的”“投身创业是一件奉献社会的高尚事情”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对创业动机激发不应仅是“个人成就趋动”,更应是“青年责任趋动”“社会使命趋动”,而这些也应当通过物化载体不断呈现。
其次,空间布局会深刻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固定教室讲台与书桌,容易在无形中营造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氛围,故而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更加开放、鼓励互动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显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更加强化个人在校园群体环境中的存在感,使其会更负责地思考“我是谁”“我应当做什么”等问题。
除了课堂空间建设之外,大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各界重视。如大部分高校宿舍已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完成日常生活,但这种便利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负向功能:人和人之间开始变得“不熟”了,学生在宿舍生活中的“彼此割裂化”的状态特征明显。笔者认为,高校应通过改善学生宿舍公共空间和物质设施的布置,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创新,进一步倡导责任意识,进而提升高校创业物质文化。
(四)以“知行合一”强化高校创业行为文化
高校创业行为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与创业相关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是高校创业价值观念的重要终端呈现,也是高校创业制度文化的现实延伸,更是师生群体与高校创业物质文化的互动特征。因此,要以“知行合一”强化高校的创业行为文化,更多地着眼于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让更多师生更频繁地看到、了解到身边的普通人是如何尝试创业、支持创业以及如何从事与创业教育相关的事情。
同时,高校创业行为文化建设中,也应当以“知行合一”的视角理性审视高校现有创业课程和活动,大胆调整那些空洞的 “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和项目。特别是要有甄别、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相关、与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相关的各类比赛竞赛,这是引导高校师生更多结合所学、面向现实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高校创业行为文化“知行合一”的重要路径。
最后,强化“知行合一”的高校创业行为文化,需要激活最普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让学生在校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微商业”性质的活动的尝试。众所周知,大学校园内师生的消费市场十分广大,因此学校可组织校内商户与社会组织给予学生创业活动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拥有尝试创业或参与同学创业的机会。同时,各高校也可深度挖掘各自的专业学科优势,引导和吸纳更多有责任感的校友回到校园内或学校周边创业,使在校学生能看到大量贴近自己的创业榜样,从而形成“在做中学”“在参与和调研中学”的良好风气。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