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

作者: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次数:89

2018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 作会议。会上,陈宝生部长发表了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为主题的讲话,突出了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促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举措,如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内涵式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道路、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等。

会议特别强调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中外合作大学是一类特殊性质的高校,它由中外两所高校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独立校园,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级形式。自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以来,我国现已存在9所中外合作大学(包括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大学)。在我国倡导发展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大学也要思考如何结合这类大学的特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就中外合作大学发展的现实来看,9所大学中除了昆山杜克大学以外,都是以本科教育起家,并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这类大学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导向,因此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这类大学要在引入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强调对相关资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创新,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学生领导世界的能力

中外合作大学普遍将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不但要具有世界一流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具有能够适应国际化环境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中外合作大学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宁波诺丁汉大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现在3个方面:在党建方面,针对在海外学习的学生党员较多的情况,通过设立海外党小组,运用各种网络手段加强党员管理,使学生在海外环境中也不放松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在思政课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构建了一门课程、两种教材、三条路径的思政课程体系,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的内容之中,使学生能够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允许学生自己成立和管理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实现了与国际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接轨。随着中国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具备参与全球事务所应具有的政治素养,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具备成为世界领袖所应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如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从共同体的视角重新思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将全球正义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贯彻到未来在国际社会的领导实践中。

二、引进外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会议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关键是要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中外合作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外方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提升学校本科教育的水平。

(一)通过引入外方合作大学的一流专业,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优质专业是中外合作大学从外方大学引入的重要优质教育资源。从现实情况看,中外合作大学引入的专业都是外方合作大学的一流专业,同时该专业又能满 足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通过外方课程的本土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虽然大都是从外方合作大学中引进的,但这种引进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当地或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吸收与融合,从而形成了新型课程。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现有本科专业31个,其中仅有8个专业的课程与英国利物浦大学一致,其余专业的课程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有些甚至有较大幅度的创新。

(三)通过推广小班化教学,推动大学教学范式变革小班化教学是西方大学的特色教学形式,它代表着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突破了传统大班教学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实现了学生的探究式、个性化和参与式学习。就现实的情况而言,各中外合作大学普遍形成了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中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普遍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模式,理工学科的教学普遍采用大班讲授+小班实验/辅导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通过严格考试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受外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中外合作大学普遍注重通过严格的考试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中外合作大学普遍利用外方大学惯用的校外考官评审制来评审监督各门课程的考试评价过程,由外方聘请的校外考官评审考前教师出的试题、考试程序、考后由教师打过分的试卷。如此,一方面,可以保证中外合作大学的学术标准与外方大学一致;另一方面,还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杜绝了教师受学生请托而放水的情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使学生的学习风气焕然一新。

三、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中外合作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与西方发达学的质量保障制度和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中外合作大文化建设。

(一)建立由中外方共同参与的中外合作大学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大学要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单靠自身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借助外部的质量保障机制。目前,各中外合作大学在外部质量保障方面主要接受外方大学所在国权威机构的评估,而国内对这类大学尚未开展质量评估、审计或认证。为此,我国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参照国外权威评估机构的运作方式建立专门针对中外合作大学的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建立能提升中外合作大学办学水平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以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二)将中方质量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大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除了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之外,各中外合作大学普遍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但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按照外方大学的相关标准和程序建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中方大学相对于外方大学在学术上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尚未建立专门针对中外合作大学的质量保障标准。为了加强中外合作大学的内部质量文化建设,我国应该参照针对传统大学的质量保障标准和中外合作大学的实际,制定《中外合作大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督促相关大学根据该标准健全内部质量标准和程序,从而将中方质量文化融入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三)发挥中外合作大学行业组织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多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中外合作大学有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特殊办学规律。因此,在建立针对这类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时,更应充分发挥这类大学行业组织的作用。例如,我国当前与中外合作大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第三方组织是中外合作大学联盟,该联盟由9所中外合作大学组成,每年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大学校长论坛等活动研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共同问题,以促进中外合作大学质量的共同提升。由于该联盟的相关人员都是中外合作大学的一线实践工作者,因此由该联盟牵头组织专门针对中外合作大学的质量保证活动具有适切性。然而,由于该联盟成立时间尚短,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强,因此要加强对这类组织的培育,加大对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从而使其能够迅速成长,并在针对中外合作大学的质量保障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重庆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