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和《西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要求,校学术委员实行年度报告制,2020-2022年期间校学术委员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0-2022年校学术委员会履职情况
(一)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术治理体系。第三届校学术委员成立于2020年10月,共选举产生委员41名,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设立了人才培养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学术道德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2020-2022年期间,校学术委员会共召开会议29次(线上4次),其中全体会议16次、专门委员会12次、主任会议1次。在校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21个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完成换届或组建工作,并在各自职权内依规有序运行。
(二)深入论证,充分发挥学术评价功能。校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职能,在学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宜宾校区运行、中长期项目贷款、硕士点及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教学科研奖励、研究生教育改革、职称评聘、学位授予、二三级教授岗位聘用等学校重大事项上,均通过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门论证,提供咨询建议及评审意见,并作为校务会、常委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有力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三)积极建言,助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校学术委员会积极发挥学术咨询职能,建言献策,根据科研与学科发展需要,对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重复交叉成果的学科归属问题、部分有争议的科研奖励(含地方标准、研究报告及成果鉴定)、资政报告类别等进行了认定。听取了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关于“食品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申报情况的汇报,对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申报重点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该基地获批立项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持。
(四)严格把关,确保各类项目推荐评审质量。学校学术委员会对各类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议,坚持学术标准,确保项目推荐质量。参与审议学校第二批拟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入选名单,提高了我校一流课程的申报质量;在学校中长期项目贷款中,校学术委员们也积极参与了立项论证工作;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对部分教职员工的学术水平进行评议。参与推荐1项优秀项目申报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青年人才)项目的工作。
(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发挥“关键少数”作用,自觉做遵守科研道德和科研诚信的模范和表率,坚持对科研失信行为零容忍,推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发现一起,就及时查处一起。学术道德委员会按照相应程序,对涉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先后认定包括音乐与舞蹈学院某教师在内的3起有关学术论文、著作学术不端的情况。通过规范学术不端事件,有力维护了学术诚信,促进了学术道德建设。
2020年以来,学校依法依规支持学校学术委员会按照《西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统筹行使在学科建设、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不端行为受理等重大学术事务上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学术委员会委员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依法、依章开展工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处理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功能、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蜕变,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如:校学术委员会或分委员会未收到关于招生标准与办法、对外推荐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才项目以及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议题的审议、评定或咨询事项。
二、对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2020-2022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11563”发展战略,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引领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校工程学科2020年首次进入并一直保持在ESI全球前1%行列,2022年首次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工程学科排名位居排行榜的四川第8名、全国第160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四川省首轮“双一流”绩效评价中获“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机械工程”等一级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近三年来,学校新增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39个。同时,学校博士条件建设向好发展,“专任教师博士比”“在校生生均经费收入”“专任教师师均科研经费”等指标已达到或超过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西部标准。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新农科项目3项,立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团队5支、示范教学研究中心1个,54门慕课在四大在线教学平台上线,新增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热情高涨,2022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数量较2021年增长450%。学生就业去向较好,2022年毕业整体去向落实率达87%,位居省属高校前列。2020-2022年,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从241%提升到362%。
(三)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主持的科研成果实现了省社科一等奖和省科技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师均科研经费从2020年的6.53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11.19万元,近三年SCI论文数量累计达99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9篇,2022年转化金额(含成果登记)达到4000万元。近三年,学校新增食品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2个,柔性引进的吴丰昌院士领衔组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基地”、陈芬儿院士领衔担任“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罗锡文院士领衔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无人农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依规开展学术委员会届中调整。目前,学校学术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学术委员会架构更加清晰。由于领导干部换届、岗位聘任工作、部分委员退休辞职等诸多因素,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和人员已不符合《章程》要求。下一步将开展学术委员会部分人员调整工作,更好的发挥学校、院系学术委员会在学校、院系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审议、咨询职能,为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学术组织体系保障。
(二)进一步规范学术委员会日常运行。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积极履行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咨询等职能,严格学术标准,坚守学术道德,深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工作关注度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基层学术建设的作用,增强师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规范学术委员会日常运行。
面向未来,校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在学校工作的整体布局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术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学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治理体系,提高学术委员会治理能力,为构建以学术为基石的大学治理结构发挥应有的作用,助力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