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WCU-8)精彩观点摘录

作者: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141

10月16日,第八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WCU-8)正式召开。会上众多精彩发言,特此摘录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

“中国正在经历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中国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

在过去的40年来,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所有高校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中国的老百姓也相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摆脱贫困,建造通往文明社会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经过123年的发展,已拥有了较大的全球影响力,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校长Henk Kummeling:

“如果作为大学不能捍卫真理,那谁能做这个事情?”

大学应将所有学生和教职人员联合起来,努力向社会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通过博物馆或电影等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和精力,但这是值得的。

我们要让教授意识到他们肩负的责任,作为专业人士,他们要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声。

现在很多论文是由大学和政府共同资助发表。公开数据和发表文章何时达成一致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欧洲和美国部分地区正在向开源方向发展,我们正在往更开放透明的方向,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再次重申,商业无错,但要以更好的方式去做,不要把研究成果放到高墙后面。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校长Kim A. Wilcox:

“我们要把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的学生都招进来,然后释放自己的才华。”

美国大学更多在培养美式的白人精英教育,我们学校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加州河滨分校招收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超过了所有藤校的总和。

有一个名为“Lost Einsteins”的调查,很多学生因少数族裔而错过了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家的机会。

作为学校,我们将“培养学者、追求平等”作为使命的一部分。只有改变了国家对这事的看法,才能真正发展成一个好的大学。

巴黎大学校长Christine Clerici:

“先看看我们在哪里,再看未来往哪里走。”

法国人太骄傲了,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是最好的。但参加了各种国际会议后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式教育系统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单科性教育已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想要享有更好的声誉,需要更多的综合性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

“在学校不只是教知识,也要教想法,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

我们只能做好某一些事情,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完美。工科院校不能什么都搞,必须要钻研自己的专业,然后做到最好。所有我们必须最大力支持我们的工科,然后做到最好。

在学校不只是教知识,也要教想法,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像哈佛教给比尔盖茨的,教给马克扎克伯格的,不是知识,是想法。我们要有这种理念去培养学生,因为想法的重要性远超过技术本身。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校长Tony F Chan:

“和F1合作,其他合作伙伴都是花钱,我们学校是花研究。”

我们就像一个没有本科生的加州理工学院,我们只接受硕博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是沙特阿拉伯人。

当前国王希望通过一系列投资建立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大学。另一个愿景希望能聚集人才,通过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推进科技的发展。

我们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男女同校的大学,并且他们在上学第一天就可以西式校服。我们培养了沙特阿拉伯首批的博士后。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名誉校长Mark S. Wrighton:

“是这些人诠释了何为大学:学生、教师、教职人员。”

在人类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大学要扮演关键的角色。每所学校无法作为个体来解决问题,而应依靠通力合作。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合作,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领导人才。

时代不同了,我们希望博士生能和不同学科跨领域的人多交流,这对于学生扩充视野、认识彼此非常重要。通过合作,学生能和不同领域的人多加融合。不希望他们像我当年那样,注意力只集中在专业领域。正是这一新型模式帮助研究生和专业学生获得更高成果。

机构负责提供基础设施和支持,但真正起作用的是每个个体。

美国明尼苏达-双城大学校长Eric W. Kaler:

“充足的资金和优质的伙伴,促进研究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于公立学校的资助不断下降,相比之下私立学校的财政情况反而更为乐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究竟教育是公共事业,还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

总体来说美国的公立学校资助下降了超过15%,如果我们无法持续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有竞争力受过教育的人口,那这是国家的悲剧。

事实上,很多人希望享有教育,即使是通过贷款的方式。在明尼苏达大学,有44%学生没有贷款。在当前的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选择更贵的学校,有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

但公立学校应该要坚持自己的理念。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名誉校长Susann Herbst:

“也许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倾听。”

学生必须走出去,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在我们学校,大一大二必须要上一门课,即学会辩论。学生要明白,一件事的真相是什么、边界是什么,如何合理维持“充满激情又非常文明”的讨论。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很容易带有倾向,走向极端,只听和自己一样的意见。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既要会辩论又要会倾听。

倾听不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而是要学会观察,另一边的人在说什么。有责任的倾听要有特定的目的,要了解自己的使命,从细节中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即使你可能不喜欢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是要听。

国际交流,不只是到别的国家学语言、学科学,不只是旅游和学习,而是真的要在这个国家跟他们的学生互动。不只是讨论自己熟悉的领域,例如电影和美食,需要辩论,大家在一起进行真正的碰撞,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思考。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副校长John Molony:

“大家都想全球化,希望有超强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互动和流动性。”

我们在了解双一流国家政策后,我们对和中国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评估和调整,沿着上海到成都的高铁进行布局。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政策我们都非常关注,这些政策都会持续给我们带来指导。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在这些领域取得较大进步的机构。我们正围绕联合机构这个概念进行布局,特别是在上海,明年准备成立一个联合机构。

中国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大学最核心的就是从0到1,'无中生有'。”

基础研究,解决从0到1的问题。个体的自由性较强,注重原始创新。技术迁移,是应用导向,解决从1到2、2到3、3到无穷大的问题,更注重应用指标,推出产品。大学对这两类都有关注,但一流大学更多贡献应在于无中生有知识原创。大学的本质亮点,在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原创。

大学的重心和国家发展进程相关。中国大学,在初期改革开放前30年,主要是拿来主义模仿学习,大学科研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需要,原创凭兴趣探索少,主要支持有组织的行为解决应用问题。这几年一流大学,开始重视原创。如果一个大学具有解决从0到1的能力,那这就是一流大学,科研就是世界顶级。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名誉校长George Blumenthal:

“技术应用总是会来的,只有先投资做兴趣研究,才能驱动科学发展。”

兴趣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必不可少,他们都是科研的孵化器。很多培养出诺贝尔的研究,两者兼有,其界限是很模糊的。

兴趣驱使的研究更多是引入更深入的探索。爱因斯坦在发现引力理论时无人相信,正因为兴趣驱使才找到原理。

美国雪城大学副校长Zhanjiang Liu:

“我们必须要求学者来自不同的领域,才能提供资金。”

在我们学校,要求本科生至少要有海外经历做交流,必须要选择多种方向做各种各样的研究,这些项目对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想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在这里获得什么,我们会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种机会。

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教授Sadiq Sait:

“研究第一件事是学习。只有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才能去研究。”

学习需要的是好奇心,指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去驱动学习。他们必须能写个故事出来,详细讲述他们所做的是什么。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动力。

很多人说大学应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我认为好奇心和兴趣驱使才是至关重要,他会激发人类最深处的愿望,去探索去创造知识。

美国布法罗大学校长Satish Tripathi:

“很多重要的研究都是兴趣研究,我们很难把纯学术研究和纯应用研究区分。”

研究是发现新知的一种方式,对从科学到实际应用,我们很难区分这个是绝对的学术,这个是纯粹的应用。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