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机先行”主题论坛精彩发言摘录

作者:发布时间:2019-11-27浏览次数:277

2019年10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伊滨区)管委会、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会暨乡村振兴、农机先行主题论坛”在河南省洛阳市隆重召开。多位农机装备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加速实现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抒已见。摘录其中部分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发力“四领域”,实现“齐升级”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质量欠佳、品种种类缺失等发展瓶颈逐渐凸显。

“农机装备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要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科学的创新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健康的行业生态。”陈志表示。

在产业结构上,大型企业要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创新体系上,要以企业为创新主题,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产业链方面,要建立新型整机与零部件企业的共生平等关系,树立先进制造装备与先进制造工艺共重的理念,推动传统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共融。在行业生态建设上,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农机行业生态圈”。

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智慧农业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输出。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表示,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要以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来推进我国农机行业发展。

颜晓红认为,在具体实践中,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应大力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深化产教研融合,加强校院、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机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相关院校还应不断集聚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发挥农业装备的科研优势,全面深入开展智能化、无人化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从而助力我国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加强数据驱动助力创新升级

在本次论坛第一个战略签约环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多项合作。

国家级创新中心+华为技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华为河南大企业解决方案总监朱磊表示,在国家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驱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打破产业链大数据孤岛,用数据驱动企业运营和业务模式创新升级,实现制造企业的新能力构建。

下一步,正式挂牌“国字头”的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将用上华为提供的 “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从设计、供应到维护、报废等全流程的智能化、可追溯和透明化。朱磊表示,农机装备领域整体“上云”,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智慧农业应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打造智能农业装备,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装备处于时变系统环境中,智能农业装备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院长姬江涛指出传统农业装备功能单一、完全依赖人员操控,工作精度及效率低已不能满足现在农业的需求。作业对象的异构性、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及作业环境的危险性均对其提出了“智能化”作业的需求。

农业装备要如何打造才能适应 “智能化”作业需求?姬江涛认为:第一、复式作业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二、自动化作业——解决人工作业精度差及时空差异性大的问题。第三、机组协同作业——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实现高效率农事作业。第四、系统化——依托物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强化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系统。

实现全要素聚集探索“全程无人化”服务模式

目前,全球各国均开始面向第三代新能源网联农机开展技术布局和装备研发,如何构建新一代智能农机的产业服务模式,促进我国农机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

国家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张玉成表示,应根据农机装备制造与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共性与差异,实现我国农业从“全程机械化”到“全程无人化”的服务模式转变。

张玉成提出,要加速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的实施,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与农事服务主体联合,组建“智能化的农机+农事综合服务”组织,服务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在源头的信息技术切入,将农户、合作社、主机厂、平台运营方等全要素聚集。


(来源: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