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融通式”数字平台,实现科学化应用进校园治理
建设“一站式”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思想引领等30 多个微信“轻应用”,实现学生学习生活全覆盖。构建符合校园管理服务体系的师生数字身份权限,实现校区数据信息互通。加强信息化应用升级改造,打通学工、教务、后勤等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建设数据中台,支持实时数据查询、分析等功能。建立思政工作数据分析常用模型,建成基于“十大育人”体系的思政工作可视化面板和专项分析报告,为思政工作开展和校园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提供学情分析。
二、建“融入式”思政场景,推动多主体协同进日常教育
开发查询预约、线上课程、调查问卷等校园育人场景应用,为教务、就业、心理等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平台支撑和数据共享,推动校内管理部门、专业课教师、思政队伍与校外相关人员形成育人合力。开发“数字班级”功能,建设“名师思政微金课+学生实践展示课”的思政内容与互动体系,实现优质思政资源的二次创作与深度传播,入选首批教育部“青梨派”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建立分层分类精准化信息推送网络,通过常规化提醒和特定场景下的定点内容推送,实现在“对的时间”将“对的信息”推送给“对的人”,让课堂外的数字思政场域变成“浸润式”的思政课堂。
三、建“融合式”工作保障,促进规范化运营进管理体制
出台《数字平台运营管理办法》等10 余份文件,建立覆盖思政教育主体工作成效与学生成长成才质量“双向度”、思政过程与育人结果“双维度”的评价体系,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精细管理。建设“有问必答”应用,针对数据反映的师生关注热点,提前研判舆情,梳理排查风险,安排24 小时热线和应用值班,确保师生反映的问题“当日解决、当日反馈”,把数字的理性和效度转化为教育的情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