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深化职称评聘改革

作者:发布时间:2021-06-24浏览次数:348

一、学校在深化改革中如何贯彻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在改革中将师德师风全面融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研究制定《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反向测评实施细则》,由所在单位开展全体教师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测评考核工作。同时,在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测评考核基础上,把学术诚信审查作为师德师风审查的重要抓手,把师德考核落实到具体可操作层面。

二、改革中学校如何坚持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构建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将教师系列整合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2类(与2020年12月国家出台《关于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相一致),并将立德树人全面融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

调整教学型高级职务任职要求,增设教学型副教授职务,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把教学成果放在和科研成果同等重要的位置。严格落实教师给本科生上课的基本要求,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将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职称系列。加强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要求。高级岗位向教学一线倾斜,将教学型高级职称聘任指标下达到每个教学单位,并对校教学名师申报高级职称实行聘任指标单列。

三、学校针对破除“五唯”顽疾出台了哪些举措?

学校在职称评聘改革上,坚持“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引导教师自觉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一是取消各类限制性前置性任职规定。不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职称评聘限制性条件;不将承担教学科研项目作为教授、副教授职称评聘的限制性条件。二是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的做法,不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调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绿色通道有关规定。三是进一步规范SCI相关指标使用。不将SCI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取消SCI论文作为教学科研型教授及全校竞聘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前置性要求;取消以SCI论文分区、数量、影响因子等相关指标直聘教授、副教授的任职条件。

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构建适合福建农林大学特点的职称评价体系?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学院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一是细分学科分类评审。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师系列学科评议组设置,将农林生物组分为三个小组,理工组分为两个小组,扩大经济与管理组涵盖学科,设置公共基础及艺术相关学科组,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构建更加科学的学科组分类体系。二是构建校院两级综合评价择优遴选体系。不断完善校院两级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二级单位综合师德师风审查意见、教学和科研业绩水平择优推荐;学校在充分尊重学院推荐意见基础上,结合学科组推荐意见择优遴选。

五、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福建农林大学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教师队伍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学校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化职称评聘改革,从党中央关心、社会关切、教师关注的问题入手,在职称聘任条件、评审体系、内控机制等方面破立并举,推进职称评聘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严格规范教师高级岗位聘任管理,出台《关于调整享受专业技术高级职务待遇人员有关规定》,及时调整享受校内高级职称教师待遇政策。另一方面,学校坚持改革与稳定相统一。一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及时修订《教职工退休规定》,严格落实退休制度,2019年4月至今已盘活高级职称职数近40名,同时,学校多次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高级职称职数近100名,为广大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拓宽空间。二是稳步推动调整享受校内高级职称待遇政策改革“软着陆”。通过设置3年工资福利待遇过渡期,分批分期解决职称晋升等方式,稳妥解决原享受校内高级职称待遇人员相关政策衔接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好教师的根本利益。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