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创新实施综合分类评价 破除人才评价“五唯”顽瘴痼疾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30浏览次数:150

西南财经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创新构建以师德评价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核心、以分类评价为导向的人才综合分类评价体系,着力破除人才评价“五唯”顽瘴痼疾,为建设新时代国家和西部一流财经人才新高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开展成果等效认定,实施综合评价

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学艺术与竞技竞赛五大类成果统一纳入认定范围,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对课程、教材、著作、论文、课题、获奖成果、决策咨询研究报告、优秀网络文章、科普读物、文学艺术、竞技竞赛等成果进行等效评价。构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围绕人才引进、使用和发展的职业生涯全过程,全面实施涵盖教师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综合成果、公共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的人才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将教师教学工作量、综合成果进行量化打分,扩大高水平代表性成果分数权重,各学院对教师师德师风、公共服务表现以及综合成果对本学科贡献度进行定性评价,通过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尽量准确评价教师综合表现。相较于强调科研成果的原有评价办法,综合评价中科研成果权重只占30%。在目前新旧评价办法的过渡期,60%以上教师选择适用综合评价。严格教师评价“底线要求”,对存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教学质量不达标的调离教学岗位、推迟职称申报,对存在教学事故或所指导学位论文抽检出现问题的推迟职称申报,对青年教师未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取消申报高一级职称资格。近3年,1名教师因存在教学事故被推迟职称申报,16名青年教师因未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被取消申报高一级职称资格。

二、完善分类分层管理,实施分类评价

实施分岗位评价,根据人才发展多样化特点,建设以教学科研型岗位为主体,科研型、教学型、专职讲师型、实践型、智库型等岗位为辅的教师岗位体系。教学科研型岗位以教学科研综合成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科研型岗位以高水平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为主要评价标准;教学型岗位以高水平人才培养成果为主要评价标准;专职讲师型岗位以基础课程教学量和教学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实践型岗位以业界实务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智库型岗位以公共政策研究水平和决策咨询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实施分学科评价,根据经管类学科、理工类学科和基础学科等学科发展实际和不同学科人才队伍水平,制定差异化人才评价标准。经管类学科人才评价以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成果为导向;理工类学科人才评价以产出国内一流的经管与理工交叉成果为导向;基础学科人才评价以产出具有财经特色的通识型人才培养成果为导向。实施分层次评价,建设由后备人才、青年人才、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组成的人才梯队,按人才职业发展不同阶段设置人才评价标准。后备人才评价以形成相对稳定、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为导向;青年人才评价以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取得国内突出成果为导向;骨干人才评价以进入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先进地位和参与学科及团队建设为导向;领军人才评价以产出国内外顶尖成果和引领学科及团队发展为导向。

三、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实施全面评价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人才评价机制。学校成立人才评价委员会,对高层次人才、重点人才进行评价,对人才评价中的改革问题、特殊问题进行决策;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学校人才评价工作,对学院人才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复核;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部门分别负责对教师师德师风表现和教学科研等各类成果进行认定;学院分党委、党政联席会以及教授委员会分工合作,对教师业绩进行全方位、全面评价。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多元评价机制,形成由校院领导抽样评价、督导组重点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上课学生全员评价、高年级学生代表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将自评与他评、评教与评学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分析、反馈利用各类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大力提升教学质量评价准确性和全面性。推进校外同行专家评价,委托校外第三方机构,分层次分学科建立海内外专家库,在职称评审、人才工程评审和代表性成果评价中全面开展校外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大力提升人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