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若干问题

作者:发布时间:2018-11-15浏览次数:1085

人类文明及其事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理性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及其事业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高度理性引领的时代,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成熟的事业尤其如此。用高等教育应有的理性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不能推卸的责任。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必要对以下基本问题作出回答:什么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有什么不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是什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何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采取什么举措?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及其认识

内涵与外延是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界定的一对专用术语,内涵通常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关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受事物本质属性规定的全部对象即关于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借用关于内涵概念的这一定义,可以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概念作如下提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高等教育本质属性要求及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有效开发为基础,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是在发展形态上重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的发展模式。对此,邬大光教授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专题报告中也做了很好的阐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论问题,是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回答如何发展、用什么方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二者是目标与手段、归宿与途径的关系,无论是内涵式发展还是外延式发展,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激活高等教育内部因素为动力,以优化高等教育内部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以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使命。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绝非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通过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大学具体加以实践落实。大学作为以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为本质属性和社会职能、以追求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智力劳动为特点,并因此有其独特规律性的且组织要素极其复杂的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组织,一方面其发展不能脱离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及其资源依赖,但另一方面其更需要以守持大学的基本属性、遵循大学应有的规律而发展。后者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即便“双一流”建设本身也存在着如何处理好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

二、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比较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针对外延式发展的相对概念,因此对内涵式发展的认识有必要通过外延式发展的讨论及其对比加以深化。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强调增加外部投入并以重视扩大发展规模与加快发展速度为特征。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则是一种现代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内部要素积极性的激发及其结构调整和改善以驱动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1呈现了笔者从概念、目的、理念、动力、特点及关系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虽然是完全不同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但后者却是前者的一个不能超越的过渡,即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基础上的一个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及新阶段。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是由注重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向注重效率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变必须采取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创新发展动力等积极措施。

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之比较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

尽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因校而异的发展模式,即没有适应所有大学的统一的所谓内涵式模式,然而明确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素)具有普遍性,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素)是实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和抓手。笔者认为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任务(要素)不能与大学的核心使命及其使命的有效践行相割裂。所以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素)有三个:第一,坚持育人为本。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核心使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重视知识贡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以学科发展为立校之本,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学科以整体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人类做出应有的知识贡献。第三,创建善治结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依据效率优先、整体设计、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原则构建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如1所示,善治结构是大学内涵式发展操作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缺乏有效内部治理的大学组织结构是根本不可能担负好大学之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核心使命的。所以有必要就创建大学的善治结构进一步做如下的阐述。

  

  

1 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操作系统

传统的大学管理结构由于没有反映符合大学学术生态组织属性及很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由此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学组织应有的活力释放,以及不利于大学按自身特有的规律办学治校育人。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大学,不难发现大学属于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很大不同的复杂生态系统,即大学作为一个以学术为基本活动、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学术共同体,其人群的活动及其利益博弈的规则不同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具体之,即大学的生态平衡远比任何社会组织生态系统都更加困难。原因在于尽管大学表面看来是组织化的生态系统,但由于固有的管理结构没有解决好也不能解决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由此导致大学成为内部充满矛盾和交锋的组织。大学善治不仅要研究大学组织的属性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改造大学组织,使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更合乎其属性及规律的需要,有利于协调各要素关系充分释放能量使大学功能最大化。

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唯一选择。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中央高层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目的及重点亦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途径:第一,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二,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第三,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第四,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五,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8期,标题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