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行 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179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其独特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刘国瑞教授等研究表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式是制度认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于欧洲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通过制度建构,如学位制度、学科制度、学院制度、考试制度等,将非正式、弥散的高等教育活动具体化为高等教育制度,使精神生活制度化。第二个阶段是成型期,其发展方式是职能拓展。随着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随之发展,其职能不断发生变化。如早期的大学主要通过教学培养人才,柏林大学提出教学科研相结合,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社会服务。第三个阶段为成熟期,其发展方式为外延扩展。如“二战”以后,涌现了大量的社区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远程教学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第四个阶段为变革期,其发展方式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由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由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发展,由同质发展到特色发展,由模仿发展到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曲折,我们仅从改革开放40年来看。别敦荣教授的研究表明,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发展轨迹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98年的缓慢增长期;第二是1999—2010年的快速增长期;第三个是2011年以来的内涵发展期。同样,内涵式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应顺势而行,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顺势而行,就实现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而言,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时代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必须考虑时代的要求。例如,新时代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时代。为使民族强起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而,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人机协同将替代部分行业,有的职业将会被取代甚至消亡,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行业、职业。因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也要随之改变,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需求、特点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如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将发生改变。美国学者布朗通过研究,认为新型学者与过去学者有很大差别,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小组活动倾向,目标与成效导向,多任务导向,实验高度依赖网络,重体验,爱交互。”我们要认真探索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新特征,并据此改进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众化,即将进入普及化,“00后”逐步进入大学。从大学生现状看,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面对这一现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既要改进供给,又要引导需求。这将是内涵式发展中,教师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最后,重视高校内涵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动、制度、文化之中。二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改革的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教师结构、水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高水平教师数量少,教学脱离社会实际,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四是教育空间有待创新。学生到大学学习,首先是要认识自己,并知道自己往哪里走,学校的责任则是创设广阔的教育空间,供学生自主选择。现在,高校的物质空间、制度空间、网络空间、精神空间,都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总之,我们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