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发达地区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
受资源、环境、人才、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面临着非同寻常的艰巨性、复杂性,不能走经济发达地区依靠巨额投资外延扩张的路子,也不能走传统一流大学缓慢发展的老路子,必须寻找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进程要求的新路子。
(一)突出优势特色进行重点建设
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的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不例外。受区域经济限制和资源硬约束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更需要突出优势特色、加强重点建设。学科布局切忌贪大求全,要精准投入、精准突破,将优势特色学科建成高峰学科。
(二)切实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直接决定着能否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国家在欠发达地区布局建设一流大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必须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明确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找准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的契合点,做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精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大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学科。制约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瓶颈是人才短缺,根本原因是引进和稳定人才困难。这既有区位方面的因素,更有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要探索一条经济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要做到按需引进、精准引进,用有限资源引进学科建设最为紧缺的人才;要做到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精准培养用好现有人才;要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扎实做好聚心、暖心、稳心工作。
(四)注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优良的大学精神和先进的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深刻的内涵,也是最为持久的发展软实力。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可能无法与发达地区高校拼硬实力,但完全可以在精气神上下功夫,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下功夫。因此,要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坚定建设一流的信念;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氛围;要弘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
(五)争取国家强有力的倾斜支持
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很难建成一流大学。要积极争取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支持:(1)在人事制度创新、学科专业设置、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2)在国家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划块支持、重点投入;(3)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建设上,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因素,提高生均拨款定额标准;(4)设立欠发达地区一流大学建设特别专项,促进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5)在绩效拨款和其他资源配置中,避免使用“一把尺子”进行核算,给予欠发达地区高校更大的倾斜支持力度。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做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于1934年,开辟了西北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1999年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通过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开启了有特色、高水平新型农业大学建设的重要实践。2010年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远大目标,开始了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2017年在“双一流”建设重大部署中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序列,迈向了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何乘势而上,扎根西部大地实现一流目标,有以下思考和认识:
(一)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基于国家赋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西部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和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撑的历史使命,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要率先建成一流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经过80多年的积淀特别是2005年和2017年两次本科教学评估的洗礼,虽然已经形成了旱区农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但要达到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标准、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还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重要环节实现新的突破。(1)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通过全方位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实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两手抓两手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培养的学生卓越而有灵魂。(2)根据学科基础,分层次分步骤推进专业建设,促进25个传统优势专业率先实现一流。譬如,依托“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植物保护、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优势特色专业要率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林经济管理、园艺、林学、动物医学、农学、生物技术等传统优势专业要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前列,以此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3)把一流课程建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抓手,从教师配置、教学内容、教材编著、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多措并举加强建设。特别要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科研成果同评价、同奖励;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4)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林高校普遍存在的课程开设数量不足问题。特别要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与农林高校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建设一批高质量通识课程。(5)针对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本校的实际,积极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一体化设计,切实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衔接。(6)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紧密结合育人机制改革,特别要发挥学校在国内外建立的众多试验示范站 (基地) 优势,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7)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需求,把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事务的高素质农林人才。
(二)坚持以农为本做好旱区大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西部,推进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既是国家赋予的使命,也是学校的传统所在、优势所在和特色所在。合校以来,学校面向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构筑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 (工程) 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以及6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推动了由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战略转变,做出了卓著贡献。在新时代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要抓住3个关键:(1)要站在国家战略的最前沿,做“顶天立地”大文章。未来五年要重点建设好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5个“双一流”学科群,通过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方向科学家和PI团队的作用,力争在旱区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使10个左右的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10个左右的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2)要围绕学校未来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一批新型交叉学科平台,力争将生物信息、生物医学、生物药学、人类营养健康、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资源流动与调控等新兴交叉方向培育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使部分方向成长为学校未来5-10年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要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机制创新,切实打破唯帽子、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科研立项上选择最具胜任力的人、在学科资源配置上突出承担重要任务的人、在科研评价上注重绩效贡献和学术影响,大力推行按团队评价、按标志性代表作评价,引导和激励教师专注学术、潜心钻研、求真务实、做出贡献。
(三)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学校合并组建后,将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探索构建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找到了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新路子,相关经验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推动教育部、科技部在高校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也为国家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新征程上,必须紧密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新模式。要在服务面向上实现“三个拓展”:由服务产中向服务产前产后拓展;由服务第一产业向服务第二第三产业拓展;由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要着力推进4个方面的工作创新:(1)打通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校外试验示范站 (基地) 的链接通道,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的互促互动,以高质量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科技推广,以高水平科技推广回馈高质量科学研究。(2)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集成学校多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科技型企业联合建设整县域或整乡域综合试验示范区,为全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标杆性示范样板。(3)创新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机制,依托学校10个核心试验示范站建设乡村振兴专业硕士学位创新基地班,使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科技推广的生力军。(4)改革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四)大力实施升级版“人才强校”战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在远离大中城市的西部小镇办学,受区域和行业的双重限制,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大面积人才流失,进入21世纪后人才补充也极为困难。为此,学校200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基本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汇聚和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仍然是学校当前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对“人才强校”战略进行全面升级。(1)紧密围绕国家赋予学校的使命和“双一流”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重点建设方向以及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坚持精准引进、精准培养,打造结构合理、梯队完善、充满活力、学风优良的高水平团队。(2)将“双一流”学科群作为人才工作创新的先行区,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发现、使用和支持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方向科学家、PI科学家引领发展的作用,将优秀人才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3)加大力度实施青年人才海外提升工程,支持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学术期刊任职,构建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机制。(4)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学院和学科支持人才、服务人才的主体责任,建立符合学校学科特征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评价的第一标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和成就事业的优良环境。
(五)大力实施升级版国际化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2005年提出实施“以外促内”战略,积极借助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和办学理念提升自身办学水平;2011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向纵深拓展,目前与159所国际著名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13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3个创新引智基地,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声誉度。但对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实质性合作还需加强,迫切需要实施升级版的国际化战略,开展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具实效的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学校卓越发展。(1)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师生访学交流、科研合作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成一批联系密切、务实合作的国际伙伴。(2)建立一批学科国际标杆,实行对标发展,以世界公认的一流标准衡量和推动学科建设。(3)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科教机构合作,以建设国际科技示范园、国别研究中心、援外培训为抓手,做实做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推动丝路沿线各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密切合作。(4)创新留学生招生机制,扩大留学生规模,打造一批全英文精品课程,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国际教育的影响力。(5)全面构建营造与国际化办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标准和环境氛围,切实将国际化战略贯穿于教学、科研、推广和管理服务全过程。
(六)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探路者。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更加需要用好国家赋予的改革政策,争取国家部委更大的支持;更加需要以创新的精神推进综合改革,加快破解制约内涵式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机制难题,实现由注重数量积累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重行政权力向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转变、由重物质激励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转变。要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增强在“双一流”建设中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的能力。要全面落实学校《章程》,强化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人事制度,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构建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促进办学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制,积极争取其给予学校更加持续有效的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导。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积极与杨凌示范区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协力将杨凌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要大力弘扬“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深入践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把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融入大学文化,把尊重人才、宽容失败的人文情怀融入大学文化,把开放办学、合作共赢的国际化理念融入大学文化,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原标题为“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内容有删节。)